此文來源:公眾號“撇捺印象”,作者馬民主投稿。
清代有個文學家叫袁枚,他許多的好詞佳句都是從村夫、僧人那里得到的。
有一次,在二月梅花盛開的時節(jié),站在梅樹底下的一個村夫,很高興地對袁枚說:“你看,梅樹有了一身花了!”袁枚聽了,心想:“這不就是詩嗎?”于是他就默默地記下了,細細品味。后來就寫出了“月映竹成千個字,霜高梅孕一身花”的名句。
還有一次,一位給袁枚送行的僧人,惋惜地說:“可惜園里梅花正盛開,您帶不去!”之后就有了“只憐香梅千百樹,不得隨身帶上船”的詩句,一直為人稱道。
如果袁枚沒有聽到村夫和僧人的那兩句話,他也就不可能創(chuàng)造出這兩句詩句。如果袁枚聽到了那兩句話,他沒有去感受它,沒有去體會它,也不可能創(chuàng)造出來。如果袁枚聽到了,感受了,但最終沒用出來或者用不出來,那也就沒有后面的事情了。
這也就說明了,要想創(chuàng)造未來,就必須懂得萃取過去。
有的人會說,可是有過去,但是萃取不出來怎么辦呢?這個問題就曾經(jīng)同樣發(fā)生在我的身上。我有過去,我在服裝領域有十多年的工作經(jīng)驗,可是當我想要向別人滔滔不絕表達我這十多年的經(jīng)驗的時候。問題出現(xiàn)了,我說不好,是我不懂嗎?不是,我都會做,怎么會不懂呢?
后來我遇到了李新海老師,終于找到了答案。原來,就是我的積累有問題。
什么是積累,積累就是*感悟加存放。前兩者我都做了,最后卻沒有分門別類得存放。這就好比把超市里的所有飲品混合到一起,要馬上去挑一瓶農(nóng)夫山泉出來,我想,誰挑都會費時費力。
《五步成師》課程里,李新海老師就有講到素材積累。如何去尋找,如何去發(fā)現(xiàn),如何去總結,如何保存。當我看到他分門別類存放的素材的時候,真的感覺慚愧。他的素材分為:培訓案例,培訓游戲,培訓故事,培訓圖片,培訓視頻,培訓音頻,培訓名言……
這里的關鍵是并不是分個類放放在里面就好了,而是所有的都是思考感悟過的才存放起來的,這樣才是越積越多,越累越多,在需要的時候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(nèi)提取出來為自己所用。不然就是越積越累,需要的時候猶如大海撈針。
沒有好的積累,就不會有好的輸出。特別是在創(chuàng)新的時候需要靈感,而這個靈感又不是天生的,靈感又恰恰來自于長期的有效積累。如果沒有大量的思考和感悟,沒有大量的積累,李新海老師的《培訓師思維》和《五步成師》又怎么會橫空出世。
在任何領域,都離不開積累,就像我前面說的要想創(chuàng)造未來,就必須懂得萃取過去,沒有積累就沒有未來。
未來的某一天,如果你想和李新海老師學習五步成師,不要光顧著學習五步成師課程。五步成師固然是好,但是李新海的積累是課程中的課程。
最后,我想說沒有了積累,五步一定成不了師。
轉載:http://m.santuchuan.cn/zixun_detail/108339.html